近日,公司曹循教授的长篇论文《明代京营制度新探》在权威期刊《史学月刊》2023年第8期发表。全文约4.9万字,是《史学月刊》近几年刊发篇幅最长的专题论文。
京营是明代的中央常备军,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,中日两国学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,揭示其基本规制及发展演变。然而,中国学者的研究未能充分借鉴日本学者的成果,辨正其讹误,而且史料也不能说都得到了较全面地搜检和正确解读,制约了研究的继续深入。曹循教授的文章在充分借鉴中日学者成果基础上,以官制为主要线索,解析明代京营的形态变迁、功能转换及权力分配,试图在厘清具体史实的基础上取得总体认识的突破。
文章指出,洪熙至正统时的京营为“大营、五军”体制,唯勋臣一人主管,其主要功能是亲征扈从。三大营格局的正式确立及内官提督皆在“土木之变”以后,万历《大明会典》所载“旧三大营”是迟至嘉靖前期才完全形成的营制。嘉靖中叶以前,京营总体规模变化不大,但官兵缺额、差占渐多,团营、两官厅频繁驰援边镇,代价高昂而收效较低。“庚戌之变”后更定营制,大幅缩编,其功能最终定位为坐守京师。于谦之后,文官在营中的权势始终不高于勋臣、内官,明后期还呈下降趋势,是高度发达的文官政治局限所在。勋臣掌营重在身份亲贵,其在明中后期存续不废,与京营主要功能转换,可靠性重于战斗力有关;调用边将以振兴营务的做法最终基本被放弃。京营规模从大到小、功能从攻到守演化的过程,反映了明朝统治从“开创”向“守成”长期曲折的转变。